信立浩达的设计师为什么要读书?
网络调查显示大多数的设计师并不喜欢读书。另一项网络调查显示,优秀的设计师都有一个好习惯:读书。这二项调查结果告诉我们,80%的不读书的设计师,都是平庸的美工,20%读书的设计师,都有优秀作品流传。
为什么读书能够成就设计师?设计分两种,一种是不动脑只动手的伪设计师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美工,我们生活中80%的所谓设计师,其实都是美工,戴着耳机,听着音乐,干着不动脑的重复的活,把照片和文字排列整齐,听客户的话,照着做,成为客户的工具,操作电脑。而另一种设计师,是用大脑做设计的,他们会思考客户的需求是什么,设计要解决客户哪些问题,如何通过设计刺激消费者。
用善解人意来解释读书这件事,我也理解大家并不是不想读书,也不是读书时间过长,而是认为读了这些书,没有用。比喻,我们读稻盛哲学的书,大家觉得无用。我们读高效能人士的书,认为无用。甚至我们一群人坐在这里读书,大家觉得很滑稽。我理解大家的困惑是在于,我们不能做无用的事。我们花时间读了书,是否有用。今天这篇文章,是我对设计师读书是否有用的分析,分享给大家。
为什么读书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?
只工作不读书,缺乏设计理论的设计师将会越走越累。很多设计师到了一定阶段就会进入职业的瓶颈期,如何解忧?唯有读书。
对设计师来说,读书最理想的结果当然是提升设计能力。设计能力的提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:技术层面和思想层面。要想技术好,需要在工作中,不断地实践、反思、修正、沉淀。这和练武一样,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修炼过程。日日不断学本领,自然功夫上身,技艺上手,手熟之后,游刃有余。这个技术一般人只需要一到二年,最多不到三年,就可以达到。
读书最大的用途,是可以帮我们提升思想层面的设计能力。华杉说,人类文明5000年,各种创新创意都有,我们之所以在工作中没有创意,没有方法,认为工作太烧脑,每天苦思冥想,都是因为我们读书太少。手高眼低和眼低手高,都无法让我们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。只有不断读书实践,才能知行合一,才能做到手到,心到。
设计思维能力是美工与设计师的分水岭
你是设计师还是美工,设计思维是核心。设计分为三个阶段:提出问题,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,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,
第一阶段:提出问题
这个阶段的工作是提出问题,发现问题,客户为什么要设计,通过设计想解决什么问题,为什么要我们设计?我们有哪些优点能够让客户认可?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开展设计工作。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,强调理解用户需求和体验,以及以创造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式解决问题。
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真正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。通过积极倾听和观察,设计师努力与用户建立情感共鸣,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体验、挑战和愿望。这需要运用同理心,将自己置身于用户的角度,站在他人角度思考,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问题和痛点。
在《佐滕可仕和的超级整理术》一书中,佐藤可士和说,设计灵感来源于整理。整理客户的思维,整理自己的思维,整理工作的思维。很多时候客户虽然对自己的产品非常了解,但对于产品的市场价值却并没有明确的认知,或者思绪很乱,不能总结出产品特点和价值。也有些客户对于自己的需求说不清楚,有时候是他们想要的太多,但他们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。这时就需要跟客户深度沟通,一一推敲客户堆积如山的问题,加以整理、逐步将产品最关键最本质的焦点提取出来。
整理客户的思想需要设计师具备独立思考、深度思考的能力,从而拥有更清晰的思路,更敏锐的思维。因此在此阶段,设计师的专业创意能力还用不上,但沟通能力、表达能力、分析问题的能力、营销管理的能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,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整理客户的思想。
比喻,沟通能力,设计师如何和客户交流沟通呢?我们现在正在阅读的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,就讲到了,我们做任何事情,都要敢作敢为,但也要善解人意。这个善解人意,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,从情感上理解对方,与客户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。善解人意、相互信赖,就是与客户沟通的最好方式。比喻,利他思维,与客户沟通时,如果我们运用利他思维,客户就会感动,就会信任我们,就会把心中的想法无保留的告诉我们。
比喻,营销管理能力,从表面来看,客户需要设计一款产品包装,但本质上是需要通过包装设计能让产品畅销,这时,设计师与客户谈购买理由,购买行动,谈消费心理学,设计心理学,客户一定相信你有这个能力设计好这款产品包装。
设计思维能力,在第一阶段,考验的是设计师的综合能力,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理解客户的需求,能否将自己推荐给客户,让客户信任我们,而这个综合能力,就来自于内心中丰富的知识。
第二阶段:分析问题
这个阶段,设计师都是在寻找方向,也就是找设计风格,其实,设计的启动工作,是对用户的需求有了深入的理解后,将这些信息整理和归纳,以明确问题的核心,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。设计活动是一种创意思维和头脑风暴,产生大量的创新想法。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产生高度多样化、不受限制的概念,避免传统思维的束缚。通过创意方法和工具,如思维导图、关联图、手绘草图等,设计师发散思维,大胆尝试新颖的解决方案。这一阶段,设计师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,提炼出关键问题的定义,明确项目的目标和限制条件。这有助于设计师明确方向,集中精力。
原研哉分析问题的方法是,设计是为了解决用户的问题,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,那如何理解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一句话的内涵?那我们就要阅读原研哉的系列书籍,华与华分析问题的钥匙是,设计是为了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行动,那设计师就要阅读消费心理学、设计心理学。里斯分析问题的工具是,设计就是视觉锤、语言钉,那设计师只有通读了定位理论系列丛书后,才能明白视觉锤的运用之法。
在这一阶段,设计师在将创意转化为可视的设计方案之前,要做出自己的设计思维导图,这是设计师将自己的思想向客户传递的关键,如何让客户理解、认可并接受我们的方案?这就需要我们的设计师具有逻辑能力,表达能力,情感互动,站在客户角度思考等能力。逻辑能力,就是从现在问题到最后的解决方案之间,用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演绎出来,只有这个逻辑正确,设计方案的方向才会正确。表达能力,那就需要学会演讲,充满激情、声情并茂的向客户阐述我们的方案。情感互动,那就要以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来感受,是否喜欢或讨厌。而站在客户角度,就要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,在企业的能力范围之内去做,而不是天马行空,让企业无法落地。
所以,读稻盛哲学,德鲁克管理系列书,是帮助设计师与客户产生共鸣,让客户尊敬的最好方法。
不仅如此,有的设计师,为了能够让设计方案更具有文化内涵,他们还阅读文学、历史、政治、经济等方面的书籍,将古今中外,天南海北,各种不同的文化运用自如,牢牢地将客户变为自己的粉丝,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。
第三阶段:解决问题
这时,设计师才开始正式动手设计。大部分的时候,很多设计师是先有了设计方案,再来做提案逻辑,我们都是做反了,应该是逻辑在前,设计在后。根据手绘的草稿、思维导图、文化内涵,设计师再动手开始设计,这一步,就是考验设计师的动手能力,也就是我们一开始所说的技术能力。好的设计思路,要有技术能力呈现出来。设计师都很重视这一步,也把这一步当作衡量一个设计师好与不好的关键点。今天,我们讲述这些,是告诉大家,这一步,优秀的设计师可以让懂技术的美工来完成。比喻,产品包装设计,只要我们的设计师有了好的创意,找一个会做C4D的技术人员来完成效果图的渲染,并不影响我们设计师的形象。
很多设计公司有美术指导这一职位,这就是设计师的最高段位了,不是设计总监,是美术指导。佐滕可仕和是优衣库的美术指导,原研哉是无印良品的美术指导。优秀的设计作品,都是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的。
这个阶段,设计师要学习的,就是审美方面的知识,如摄影,绘画,书法,文学,写作等。
为什么是读书,而不是看网站、听书或者刷抖音b站?
从上述的分析来看,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,需要的专业能力,是包涵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,而不只是操作电脑,更为重要的专业能力,是沟通表达能力、商业的洞察能力和审美能力。所以,稻盛先生说,要让员工成为经营者。我们可以改为,要让设计师成为经营者。抖音、b站、电影、纪录片这样声光电的视听语言会有更高的表达效率,更强的情绪感染力,更生动的演绎方式,这些东西对人的感官刺激比书籍强烈。但是,这些新型媒介短期高效的强刺激,以及碎片化的知识不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深入理解一个知识体系,无法让我们统合综效,融会贯通地学习。
只有读书,才能让我们掌握体系化的知识与有深度的观点,
总结:设计师为什么还要读书:
1、读书可以让我们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。
2、读书可以让我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。
3、读书可以让我们理清客户杂乱的思维。
4、读书可以让我们得到客户的信任尊敬。
我们信立浩达的目标,就是要成为最优秀的品牌设计公司,我们的设计师要成为成优秀的设计师。只有不断地追求完美主义,我们才能实现优秀这个目标。优秀的背后,就是我们日日不断地读书学习,给自己充电,让自己成长。